《普洱茶续》 邓时海
书名 普洱茶续 作者 邓时海 出版社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 书本定价 ¥99.00 出版日期 2004年4月第一版,2006年12月第八次印刷 ISBN 7-5416-1960-4 开本 889mm*1194mm,1/16 印张 12.75 字数 300千字 书本重量 1310克 内容提要 随着普洱茶在亚洲市场的日渐趋热,收藏和品饮普洱茶的人口也日益激增,但是,相应的相关书籍也越来越难觅得,为了满足更多读者对这方面的需要,本书特介绍了论述及茶品这两部分内容:综论普洱茶近年的发展与未来的趋势、普洱茶的生命艺术之美和七子级、乔木级茶品介绍。 作者简介 邓时海,1941年11月15日出生,台湾师范大学教授,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,台湾是大茶艺社创社教授,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。 目录 第一如何挑选生茶、熟茶、老茶; 第二如何挑选七子级普洱茶 第三七子级茶品录 第四如何选购乔木级普洱茶 第五乔木级茶品录
查看百科咖啡碱(咖啡因)
咖啡碱也称咖啡因,是一种生物碱,它存在于茶叶、咖啡和可可之中。 1820年P.-J.佩尔蒂埃发现。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,医药上可用作心脏和呼吸兴奋剂,还是利尿合剂的成分之一。适度地使用咖啡碱有祛除疲劳、兴奋神经的作用,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。但是,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,特别是它也有成瘾性,一旦停用会出现精神萎顿、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,虽然其成瘾性较弱,戒断症状也不十分严重。 茶叶中含有少量的咖啡碱,不同制茶工艺制作的茶其咖啡碱强度也会有差异。特定品种的茶,例如红茶和乌龙茶,比其他茶的咖啡碱含量高。茶的颜色几乎不能指示咖啡因的含量。日本绿茶的咖啡因含量就远远低于许多红茶,例如正山小种茶,几乎不含咖啡因。
查看百科曼生十八式
曼生十八式是由“西泠八家”之一的清代书画家、篆刻家陈鸿寿设计,紫砂艺人杨彭年、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,因陈鸿寿字曼生,故名“曼生十八式”或“曼生壶”。 陈曼生把金石、书画、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,相得益彰,创作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,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,创造了独特的壶艺风格,曼生壶在壶史上留下“壶随字贵,字依壶传”的经典名言。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。传世“曼生壶”,无论是诗,是文,或是金石、砖瓦文字,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,而且满肩、满腹,占据空间较大,非常显眼,再加上署款“曼生”、“曼生铭”、“阿曼陀室”,或“曼生为七芗题”等等,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,格外突出。 石瓢,壶铭:不肥而坚,是以永年。提梁,壶铭:煮白石,泛绿云,一瓢细酌邀桐君。 笠荫,壶铭:笠荫暍,茶去渴,是二是一,我佛无说。 葫芦,壶铭:为惠施,为张苍,取满腹,无湖江。 合欢,壶铭:八饼头纲,为鸾为凰,得雌者昌。 匏瓜,壶铭:饮之吉,匏瓜无匹。 井栏,壶铭:汲井匪深,挈瓶匪小,式饮庶几,永以为好。 汉瓦,壶铭:放下屠刀否,心莲顷刻开,三千今世界,开眼见如来。 汲直,壶铭:苦而旨,直其体,公孙丞相甘如醴。 乳丁,壶铭:水味甘,茶味苦,养生方,胜钟乳。 周盘,壶铭:吾爱吾鼎,强食强饮。 柱楚,壶铭:茶鼓声,春烟隔,梅子雨,润础石,涤烦襟,乳花碧。 石铫,壶铭:铫之制,搏之工,自我作,非周穜。 镜瓦,壶铭:涤我酒脾,润我诗肠。 钿合,壶铭:钿合丁宁,改注茶经。 半瓢,壶铭:曼公督造茗壶,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。 合斗,壶铭:北斗高,南斗下,银河泻,阑干挂。 却月,壶铭:月盈则亏,置之座隅,以我为规。
查看百科书茶馆
书茶馆,是北京茶馆中的一类,是一种多种功能的饮茶场所,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,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调。 书茶馆,以演述评书为主。评书分“白天”“灯晚”两班。白天由下午三四时开书,至六七时散书。灯晚由下午七八时开书,十一二时散书。更有在白天开书以前,加一短场的。由下午一时至三时,名曰“说早儿”。凡是有名的评书角色,都是轮流说白天灯晚,初学乍练或无名角色,才肯说早儿。不过普通书茶馆都不约早场。说评书的以两个月为一转。到期换人接演。凡每年在此两月准在这家茶馆演述的,名“死转儿”。如遇闰月,另外约人演述一月的,名“说单月”。也有由上转连说三个月的,也有单月接连下转演述三个月的,至于两转连说四个月,是很少的,那要看说书的号召力和书馆下转有没有安排好人。总而言之,不算正轨。 书茶馆开书以前可卖清茶,也是各行生意人集会的“攒儿”、“口子”,开书后是不卖清茶的。书馆听书费用名“书钱”。法定正书只说六回,以后四回一续,可以续至七八次。平均每回书钱一小枚铜元。 北京是评书发源地,一些评书名角,大半由北京训练出来,可是北京老听书的,也有特别经验,特别有准确耳朵。艺员一经老书客评价,立刻便享盛名。北京说书的就怕东华门、地安门,因为东华门外东悦轩和后门外一溜胡同同和轩(后改广庆轩),两处书客都极有经验,偶一说错,须受批评,以至不能发达。实在说起来,也只有东悦轩、同和轩的布置、装修,才够十足的北京书馆。此外要算天桥的福海轩,因为天桥是游戏场所,不挂常客,所以任何说书的都能由福海轩挣出钱来。 茶馆里说的评书主要有这几类: 长枪袍带书像——《列国》、《三国》、《西汉》、《东汉》、《隋唐》、《精忠》、《明英烈》等一些带盔甲赞、刀枪架、马上交战的评书,都属于这一类。 神怪书——有内丹图《西游》、外丹图《封神榜》、《济公传》几种。 小八件书——也叫公案书、侠义书,像《大宋八义》、《七侠五义》、《善恶图》、《永庆升平》、《三侠剑》、《彭公案》、《施公案》、《于公案》等。公案书中讲究变口,如《永庆升平》的马成龙的山东口音,《小五义》徐良的山西口音,《施公案》张玉、夏天雄的南方口音,哪部公案书都有的。不过只许变这三种口音,以外的口音是不许变的。 书茶馆约聘一年的说书人,例在年前预定,预备酒席,款待先生,名曰“请支”,一年一次,就是死转也得邀请。有的不请支,名曰“不买书”。说书每日收入,皆按三七下帐,书馆三成,说书先生七成,遇有零头,便不下帐,统归先生。说书先生遇有旧相知,在书钱以外另给的钱,也归先生。在每转的首日末日,所得书钱不下帐,皆归说书人。在每转末一日,凡是常听书的老书座,都在书钱以外另赠“送行钱”,不拘多少,以资联络感情。
查看百科陆羽
陆羽(733年-804年),字鸿渐;唐朝复州竟陵(今湖北天门市)人。一名疾,字季疵,号竟陵子、桑苎翁、东冈子,又号茶山御史。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——《茶经》闻名于世,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,被誉为茶圣,奉为茶仙,祀为茶神。 《新唐书·陆羽传》记:“羽嗜茶,著经三篇,言茶之原、之法、之具尤备,天下益知饮茶矣。” 陆羽的生辰年733年,是智积和尚救下的那年,并不确定是他的出生年;而竟陵人,也只是捡拾到他的地方,他的祖籍也确实不知。 生平: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。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,三岁时,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。有一天早晨,寺里的和尚听到外面不断传来大雁的叫声,智积禅师就急忙跑出去看。来到河堤那边,有三只大雁正围着一个婴儿叫,并将羽毛覆盖在孩子身上。智积禅师怕孩子冻死,忙将他抱了回来。可是智积是个出家人,不能收养孩子,就把这孩子送到了一个叫李儒公的人家里。李儒公原来只有一个女儿,看到又来了个男孩很是高兴,就收下了。因为不知道这孩子的姓名,李儒公自己的女儿叫季兰,李儒公就根据孩子脸上的伤痕,依行字取名季疵,"疵"就是毛病的意思。 后以《易经》占卜,来为自己取姓名。他所得出的是第五十三卦《渐》:“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,吉。”,所以姓取“陆”,名取“羽”,字取“鸿渐”。在龙盖寺,他不但学得了识字,还学会烹茶。尽管如此,陆羽不愿皈依佛法,削发为僧。 另一说,陆羽这个人原来是没有姓也没有名的,他到底应该姓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。到了十一二岁时,为了生活,季疵离开了山寺,投奔了一个江湖杂耍班子。到了这里就是进入了社会,再用那个难听的"季疵"也不行了,他就琢磨为自己取个正式的名。儒家的经典《易经·渐》中记:"鸿渐于陆,夫征不复,妇孕不育。""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。"头一句话的意思是:鸿雁向茫茫陆地远飞,夫婿出征迟迟不归。妻子怀了婴儿,可是得不到养育。第二句的意思是:鸿雁飞到了高山,其羽毛可以用来做舞蹈的道具。他就取了这两句中的字,自名陆羽,字鸿渐。这个名正好与他婴儿时被大雁的羽毛覆盖的传说相吻合,又与他游走无定的戏班生活相符。 十二岁时,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,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。他虽其貌不扬,又有些口吃,但却幽默机智,演丑角很成功,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《谑谈》。 唐天宝五年(746年),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,看到陆羽的表演,欣赏其才能,当即赠与诗书,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学习。后与一好友(崔国辅)常一起出游,品茶鉴水,谈诗论文。唐肃宗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陆羽来到升洲(今南京)钻研茶事。唐上元初(公元760年)至苕溪(今浙江湖州)隐居。在湖州的顾渚山,陆羽与皎然、朱放等人论茶。顾诸山在浙江湖州,是个著名的产茶区。据《郡斋读书志·杂家类》载,陆羽还著有《顾渚山记》二卷,当年陆氏与皎然、朱放等论茶,以顾渚为第一。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,分别著有《茶经》和《茶诀》。赵璘《因话录》中说,陆羽“性嗜茶,始创煎茶法”。后来陆龟蒙在此开设茶园,深受前辈的影响,他写过《茶书》一篇,是继《茶经》、《茶诀》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。可惜《茶诀》和《茶书》均已失传。唯有陆羽的《茶经》3卷传世。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,不重财富,热爱自然,坚持正义。《全唐诗》中载有陆羽一首诗,正体现了它的品格。 不羡黄金罍, 不羡白玉杯, 不羡朝入省, 不羡暮登台; 千羡万羡西江水, 曾向竟凌城下来。 宋代王禹偶亦有《谷帘泉》诗:“迢递康王谷,尘埃陆羽仙。” 陆羽一生工于诗文,惟传世不多。而陆羽在生时所著的《茶经》,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。《茶经》一问世,即为历代人所宝爱,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。宋代陈师道为《茶经》做序道:“夫茶之著书,自羽始。其用于世,亦自羽始。羽诚有功于茶者也!”陆羽逝世后,后人尊其为“茶神”,肇始于晚唐。
查看百科黄金桂(黄旦)
黄金桂,又名黄旦。现有乌龙茶品种中是发芽最早的一种,制成的乌龙茶,香气高,所以在产区被称为“清明茶”,“透天香”。 黄旦制成的乌龙茶,香奇味佳,水色金黄,叶底黄亮,独具一格,市场亦有仿冒铁观音进行销售。 黄金桂有“一早二奇”的美誉。 早,是指萌芽早,采制早,上市早。 奇是干茶的外形“细、匀、黄”,茶叶条索细长匀称,色泽黄绿光亮。内质有“未尝清甘味,先闻透天香”的说法。 黄旦植株小乔木型,中叶类,早芽种。树姿半开展,分枝较密,节间较短。叶片较薄,叶齿浅、叶脉浮现。叶张倒披针形,少量有稍倒卵形。(部分黄旦,叶略圆厚,色绿黄,条结实,香气较前者低些,但滋味醇厚。) 黄旦的适应性广,抗病虫能力较强,单产较高。除了适制乌龙茶,也适制红、绿茶。
查看百科为什么经过小叶绿蝉叮咬后的鲜叶才能制作东方美人呢?
茶树嫩芽经小绿叶蝉吸食后长成之茶芽,称为“着涎”的茶菁,昆虫的唾液与茶叶酵素混合出特别的香气。东方美人茶的好坏决定于小绿叶蝉的叮咬程度,茶园若要吸引小绿叶蝉群聚,要让小绿叶蝉生长良好,那就绝对不能施以任何农药,所以东方美人茶是以有虫害为最高级乌龙茶之极品,也更显其珍贵。
查看百科L.T.P红碎茶
L.T.P红碎茶是红碎茶的一类。 红碎茶按照加工制作(揉切)方式不同,分为五类:传统红碎茶、C.T.C红碎茶、转子(洛托凡)红碎茶、L.T.P红碎茶和不萎凋红碎茶。 LTP红碎茶是指用劳瑞式(LaurieTeaProcesser)的锤击机切碎的红茶。L.T.P茶机的结构,主要由机芯、机座和传动三部分组成。机芯上装有转盘和9组刀片、31组锤片,每组刀、锤片均为4块,共160块,机芯主轴以2300转/分的高速旋转进行锤切作业。当萎凋叶进入机腔破碎区后,受40组刀锤片强烈的锤切而被击成粉末状,并在机腔内旋转形成胶结颗粒后喷出机腔。L.T.P茶无叶茶。碎茶颗粒紧实匀齐,色泽棕红,欠油润,中低档茶显枯滞。香味鲜爽欠浓强,叶底红艳细匀,漂水时,散成细小粉末。 1980年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从国外进口两套L.T.P机具,分别在湖南瓮江、广西、百色进行试制,瓮江茶厂根据L.T.P茶内质浓强度上存在的缺点,采用L.T.P机下机后进C.T.C,再经撕、压、挤的作用,增加碎片中细胞破损程度。成品在内质香味的浓强度方面有较明显的提高,外形颗粒茶增多,色泽上略有改善。L.T.P加C.T.C制法的红碎条质量佳,“中和性”,较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售价提高20—30%,出口换汇成本降低10%以上,但由于国内总量不多,难于形成批量,同时又因色泽棕褐不清,不利于拼和,因而目前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。
查看百科茶道六君子
茶道六君子,也称茶道组,是茶叶冲泡的一种辅助工具。由茶筒、茶匙、茶漏、茶则、茶夹、茶针六件用具组成。 茶筒: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。 茶匙:又称「茶刮」,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,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,壶内茶叶,茶叶冲泡过后,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,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,用手拿取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,故皆使用茶匙。 茶漏: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,防止茶叶掉落壶外。 茶则:也称「茶勺」,是盛茶入壶的用具。 茶夹:又称「杯夹」,主要是夹取品茗杯,防烫,而且卫生。 茶针:也称「茶通」,主要用于疏通紫砂壶的壶口,以保持水流通畅。 茶道六君子,一般是茶艺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,起到点缀之美,既是实用工具又是艺术的体现,让众多茶友爱不释手。其中可能吸引你眼球的,或许是用来存放组件的茶道瓶,其材质多样,造型各异,不只是有花鸟鱼虫,蕴意多多,也让茶道组因此而大大提高了其观赏性。通常茶道六君子会使用竹木制作。
查看百科铜胎画珐琅
铜胎画珐琅,是北京市著名的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。以红铜制胎,后在胎土敷一层白釉,烧结后用釉色彩绘,经二三次填彩、修正后再烧结、镀金、磨光而成。 北京烧瓷,相传在明代弘治年间,由西洋传人我国。现能看到的最早烧瓷作品,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产品。乾隆时期为盛期,技艺获得全面提高,品种增多,并具有浓郁的汉民族特色。北京烧瓷,在工艺上近似景泰蓝,在装饰上又有瓷器的风貌,所以它既具有景泰蓝厚重、端庄的特色,又有瓷器明丽、清雅的风采,从而构成了它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。 造型典雅,纹饰细腻,色彩清秀。从工艺上可分为两大类;一是胎体錾花配饰;一为不錾花配饰。前者属高级艺术品,后者为普及品。产品大多数为实用的瓶、盘、碗、罐、碟、盏,或盘套的酒具、烟具;少部分则是炉、鼎、斝、爵、熏、挂屏、插屏等装饰品。
查看百科骨瓷
骨瓷,是于1794年由英国人发明的。因在其黏土中加入牛、羊等食草动物骨灰(以牛骨粉为佳)而得名。 骨瓷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。一般说来,原料中含有25%骨粉的瓷器则可称为骨瓷,国际公认骨粉含量要高于40%以上,质地最好的骨瓷一般含有51%的优质牛骨粉。其中骨粉成分为40%以上,器具颜色则更呈乳白色,属高档骨瓷。上好的欧洲标准40%以上的骨瓷套装餐具价格均在几千元左右。优质出口骨质瓷的品牌并不多。 骨瓷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区别骨瓷与其它瓷器之间的本质依据。特征一:骨炭含量36%以上(国家标准);特征二:经过二次烧成而成(素烧,釉烧)。 骨瓷的特点: 骨瓷成品,质地轻盈、细密坚硬(是日用瓷器的两倍)、不易磨损及破裂、有适度的透光性、保温性,色泽成天然骨粉独有自然奶白色。
查看百科青花
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,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,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,再罩上一层透明釉,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。钴料烧成后呈蓝色,具有着色力强、发色鲜艳、烧成率高、呈色稳定的特点。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;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;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;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。明清时期,还创烧了青花红彩、孔雀绿釉青花、豆青釉青花、青花红彩、黄地青花、哥釉青花等品种。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,至元代,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,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。元代以前,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,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,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。明代永乐、宣德年间,成化年间,嘉靖、雍正、乾隆三朝的青花,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,有莹澈青翠、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,因此在明清两代,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,备受人们喜爱,成为帝王嫔妃、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。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。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,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,来取悦新的王后。 新中国成立后,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,开发了清新、明丽、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,在礼品瓷、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,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。不但国家机关、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,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、饭店,甚至单位团体、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。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,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;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、福田首相。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,釉质白里泛青,青料发色青翠,造型美观大方,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。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,人民瓷厂生产的“青花梧桐餐具”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。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、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,器型轻巧大方,轮廓秀丽匀称,线条工整细腻,色彩和谐诱人。
查看百科